山西运城市实验中学“少年农学院”劳动小记

2020-05-28 08:27:59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气温回暖,正是“种瓜点豆”的季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空港南区的运城市实验中学“少年农学院”内,来自运城市实验中学的80多名学生一边听技术员讲解蔬菜栽培技巧,一边手执铁锹兴致勃勃栽种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苗……阳光、汗水、笑语交织成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2017年,学校在市区物色了一块近10亩的劳动基地,成立了运城市实验中学“少年农学院”,并责成专人负责,招募了生物教师和当地经验丰富的“菜农”做指导,供全校4000多名学生轮流劳动学习。

“嗨!快来看,这个西红柿这么大!”

“我这边也有,我上次栽的黄瓜又嫩又绿!”……

每年暑假期间的周末,学校都会安排一次大型采摘活动。看到自己松土、播种、浇水、施肥结出的果实,同学们们显得特别高兴!

其实,实地参加劳动仅仅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十分清楚:“这不是让孩子凑热闹,更不是给孩子提供‘三分钟热度’的空间,而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式让孩子们领悟和体味‘劳动光荣’‘劳动幸福’‘劳动快乐’的道理。”

为此,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关于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考核评价的意见》等文件,并由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和年级管理中心组织研究、认真策划,制定课程计划,固定参与劳动学习的年级、班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种子每天变化特点是什么?”……过去,作为城市的学生,主要是凭借想象和老师描述来完成生物课学习的。“孩子们学习靠的是死记硬背,既费力气还难以理解。”学校生物课教师马艳玲说。

“少年农学院”开办后,马老师把生物课上到地头,她在给孩子们讲解《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要求全班同学每4人组成一组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让学生们在7天之内每天按照“发芽数”详细记录,测算发芽率。

“孩子们观察记录得很仔细,生怕遗漏每一个发芽的种子,因为他们知道,发芽率超过90%的种子才算是播种成功。”马老师不仅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还和他们一起讨论“除了水以外,空气、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种子的萌发有哪些影响”并帮助学生形成结论。

“这样的生物课接地气又有趣,记忆深刻。”同学们纷纷点赞。

“这件事表面上看只是损坏了一棵茄子苗,其本质还是暴露出了一些同学内心不珍惜劳动成果。”针对个别同学“野蛮采摘”导致的蔬菜受损现象,学校及时组织各班开展了“珍惜劳动成果”主题班会,进行热爱劳动成果教育大辩论,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是一种美德。

“同学们逐渐学会了控制打饭量,‘光盘现象’已经成为习惯;没有用完的笔记本悄悄放进自己的抽屉或书包里,以备再用;向父母提出奢侈消费需要的同学越来越少……”477班班主任刘凯丽老师感慨。

“劳动教育考核结果记录在《综合评价手册》内与其它学科的考核结果一样使用,实行一票否决。”如今,在运城市实验中学,“科学、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和相关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学校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奠定了学校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基础”校长赵克恭介绍。

“双手轻轻捧起叶片,叶上绒毛柔软,细观叶脉,君脉臣脉清晰可现,亲爱的伙伴,和我一样,你也长大了……”

近一段时间,学校的语文教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了,语言也更加生动。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更多的劳动实践,孩子们的劳动作文动辄‘给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写作视角单一,语言贫乏”初一年级语文教师高晓蕾说。

近几年,得益于劳动实践,同学们们的视野大大拓宽,“育苗心得”“家庭厨艺大比拼”“最美夕阳——爱老敬老活动”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作文层出不穷。

“劳动实践让孩子们有话可写,有话愿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成为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高晓蕾说。

即便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上网课的学生们的劳动也没有断线,在学校开展的家务劳动“露一手”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晒出了自己制作的一道道菜品、甜点,晒出了自己清扫得干净、整齐的房间……对于劳动的感受,他们快乐的表情包给出了答案。

“劳动教育让孩子提前接触了社会,甚至对人生有了思考,我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也极大改变了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认知。“少年农学院”已然成为广大师生和家长心目中的“人生大课堂”。

“三年间,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逐渐爱上了田间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把平时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做人道理与劳动结合起来了。”赵克恭说。

目前,仅有10亩地的“少年农学院”已无法满足学生劳动课需要。前不久,学校又在位于运城市西城区的韩家营村,与市农业合作社合作建立了耕地面积达1000亩的劳动实践基地,由农民经营,免费供学生使用,种植种类也由过去单一的蔬菜变为庄稼、花卉、苗木等多种植物,成为一处名副其实的劳动实践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