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方位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2020-01-14 11:10:2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指导和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央有关要求,把“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规范体系,逐步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有力举措。我们要在概括和总结师德建设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新的任务和要求,加快师德养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方位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素养要与育德能力同步发展。《意见》明确提出“突出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这既揭示了教师所承担工作的基本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指出了师德素养提升的重要场域和关注点。从师德素养与育德能力的关系上看,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与教育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具体又可以分解为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等;“育德”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活动,教师育德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养成。由此可见,确立高尚师德是教师育德能力发展的关键,提升育德能力是促进师德发展的进一步要求,也是对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全面要求的应有之义。师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在育德过程中以及育德能力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师德素养要在落实学科育德中提升。基础教育学校有一项任务,就是要帮助全体教师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学校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和育德价值,特别是中小学绝大部分教师是从事学科教学任务的,学科教学是育德的重要阵地,也是师德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影响的重要场域,应当引导教师以学科本体认识为突破口,合理挖掘教学内容和载体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同时以自己言传身教的正确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人格,去追求学科教学中的德智融合。任何学科的任教教师都不仅要向学生解释知识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学科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让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人和社会相联系的纽带。教师在所任教学科教学中,应该把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发展和品德提升的智力基础,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对学生形成合作、包容的心理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能够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因此,师德素养以及师德建设要和“学科育德”的使命紧密联系。

师德素养要与教师的专业生活紧密结合。由于师德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或品格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与教师专业行为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师德建设中应深度关注教师专业生活,全面部署师德素养提升举措。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创造各种主客观条件,教师师德素养的提升同样如此。需要关注其提升的不同场域:教育的场域,非教育的场域,在教育的场域中又包含了课堂内、外;在非教育的场域中,又涉及到了社会和个人。这足以说明师德既有社会属性,又有个人属性。促进师德提升措施的设计与实施,既要关注师德的社会发展需求,又要关注师德的个人发展需求。

师德素养需要通过师德培训得以提升。有效的师德培训往往需要依托教育实践的场域,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因为引导教师在育德实践活动中,包括在学科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反思,逐步加深对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理解和感悟,加强在本人任教的学科教学中践行教育规律、体现育人导向的自觉,都是比较接地气的师德培训,也是落实《意见》提出的“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重教书轻育人倾向”的路径。因此,师德提升途径应当更多地依赖于在师德践行的场域而不是脱离实践场域的说教,从而实现师德素养和育德能力的同步发展。

在师德培训方案及其实施中,要把以“学科育德”为主题的内容与师德提高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各学科教师明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育德内涵,掌握中小学纵贯横通、分层递进、整体衔接的学科育德目标序列。同时,以对学科本体认识为突破口,帮助各学科教师明晰学科的育人功能和育德价值,自觉发掘育德内容,厘清向学生传递、落实的路径和方法,实现学科教学中的德智融合。在学科育德的过程中,教师师德践行也融于教学,从而使学科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知识增长与德行升华相统一的场域。

师德培训还要深度关注教师的专业生活。对新入职教师而言,首要的是帮助其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建立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的清晰目标。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而言,核心目标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的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设计包括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体验三大类课程。其中,“师德与素养课程”建设的目标应定位在强化师德教育,实施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训;着眼于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提高,开展以法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情操修养和身心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养培训。其余两类课程也都要结合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贯彻融合师德要求,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总之,在新时代我们要按照师德养成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坚持在促进教师整体发展的目标下把促进师德养成作为首要任务凸显出来,引导和启发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并践行于工作和生活之中,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尹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