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需要国学经典

2019-11-07 16:02:25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img data-cke-saved-src="http://news.sxrb.com/NMediaFile/trsImg/2019/11/06/065aae9d-17a1-4bca-86a7-529a1501deee-rBDPKV3CKNSAcfAaAACcpU0klnA87.jpeg" src="http://news.sxrb.com/NMediaFile/trsImg/2019/11/06/065aae9d-17a1-4bca-86a7-529a1501deee-rBDPKV3CKNSAcfAaAACcpU0klnA87.jpeg" title="20191106_47031a254b6a78054e6e9867ab958bee.jpg" alt="20191106_47031a254b6a78054e6e9867ab958bee.jpg" width="550" oldsrc="20191106_47031a254b6a78054e6e9867ab958bee.jpg" width:600"="" style="margin: 0px auto 10px; display: block;">

国学经典中有丰富的当代价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民教育、中小学教育对一代代国民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生动活泼的、适合不同学龄孩子的性情教育与生命教育,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做人做事底线,以及人的生活目的的教育,而这对于国家民族的长久利益,对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社会的建构,意义十分重大。

就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层面来说,《四书》等国学经典表达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与普通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们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中国民间流传着的谚语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来自中国经典的精神,通过家教与民间社会生活与信仰,渗透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规范。

儒释道三教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人格修养论,有助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坑蒙拐骗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中有当代价值。

经典中有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智慧

国学经典中的治世经验与智慧,首先是富民教民,制民恒产。孔子以“庶、富、教”为治国方略,强调养民、富民,富而后教。孟子的民本思想以解决民生为急务,即所谓“民事不可缓也”。

孟子明确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说,主张政府一定要解决黎民百姓基本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保障问题,此为养民安民的基础。百姓的生计解决了还不够,还须施以教化,如此方能调治民心,和谐人伦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第二是礼乐刑政的相互配置。古代礼乐刑政的配置,礼乐是文化,有价值。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第三是扩大社会空间,提倡社会自治。

存养“三心”,体验“三个合一”之境

我国需建构真正具有内在约束力的信仰系统,即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从长远的、健康的、高品质的社会目标来看,儒家“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克治自我中心和极端利己主义。这些价值对于我国社会的整合,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保存、养育“三心”,即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进而体验“三个合一”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知行合一之境。孔子有“三畏”,我们现代人也应有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神灵,敬畏列祖列宗的文化创造,敬畏老百姓,敬畏我们的职业、职责,庄敬自强,严肃谨慎。孟子讲四端之心,其中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是仁德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德的萌芽。

我们追求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知行合一之境界,这正是君子的人格境界。从敬畏之心出发,有超越的信念信仰,对终极存在的“天”与生命存在的“地”心怀恭敬、尊重,审视“人”的有限性,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郭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