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 让山区孩子都能享有

2019-11-06 10:53:4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深秋时节,地处南秦岭的深山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罗家裕小学修葺一新的教室里暖意融融。7岁的藏族小女孩马都英错和班上12名学生围坐在一台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前正在上音乐课,他们跟着画面里的老师拍着手、摇着头,歌声在校园里飘荡。

“过去,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带,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效果不佳。现在有了网络直播课堂,学生们对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兴趣明显提升,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学校校长班秀青说。现如今,学校不仅能开齐开全音乐、美术课,而且上课的都是陇南师专音乐、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直播课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课。

罗家裕小学的变化来源于甘肃省教育部门今年起实施的“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根据甘肃省教育部门统筹安排,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陇南师专”)依托“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以远程专递课堂的形式送教下乡,让舟曲县偏远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艺术类课程开不出的问题。

“互联网+支教”

激活乡村学校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今年,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甘肃省情,甘肃省教育部门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厅长突破项目”予以推进,重点实施“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陇南师专承接的是舟曲县6个中心校18个教学点的支教任务。

项目启动之后,陇南师专根据美术、音乐两学科的远程支教需要,抽调专业人员专门成立了“陇南师专在线课程建设中心”,建设远程网络直播教室,有针对性地搭建互联网支教平台。与此同时,在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遴选了12名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热衷公益事业的优秀大学生,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备课和试讲工作,确保秋季学期开学时按时开课。

为实施好“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陇南师专还专门邀请教育部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副组长、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绍青教授来校,围绕智能诊断、学习分析技术、课堂智能分析、智能学习系统、人工智能等五个方面作了3场学术报告,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新时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同时,郭绍青教授还和陇南师专对口舟曲“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的指导教师、支教实习学生进行了座谈,针对远程支教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指导。

此外,在该项目实施之前,陇南师专还先期开展了两周左右的短期实地支教,让支教学生认识教学点的学生,熟悉教学点的环境,为顺利开展支教活动奠定了基础。短短两周,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学习热情高涨。听到“支教大学生”赵潇要走了,东山镇中心小学3名学生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买来巧克力、瓜子,晚上专门来到赵潇的宿舍,恳求她留下来。“忘不了孩子们课堂上期盼的目光、学习的热情、临走的依依深情,将来毕业了,我要到山村基层教学点去,为像花儿一样的孩子们服务,陪伴他们快乐成长。”赵潇说。

陇南师专党委书记余学军介绍说,借助“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的各自需求双向对接,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专递课堂为纽带,实地支教与网络支教相融合,实现长期持续支教,突破了传统支教方式的局限性,盘活了学校师范生资源,实现了多重突破、全面创新。

“网络支教不同于传统支教活动,它主要依靠互联网和在线视频互动系统。为此,支教团队由专任教师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支教前培训,保证他们熟练使用网络支教平台,开展远程授课。”陇南师专教务处处长潘文生说。学校还聚焦支教过程指导,重点指导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策略运用等,强化支教大学生授课技能,保证每一节课的开课质量。

陇南师专副校长王胜青说,通过“互联网+支教”,学校将教育实习的刚性要求与薄弱学校师资需求对接,既加强了大学生的教育实践,又促进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项目的开展,助推了师范生培养能力的持续提高,又为当地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激活了乡村学校教育。

推进精准扶贫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舟曲县地处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总量小,是国家级别贫困县。受制于艰苦的自然条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至今仍在与贫困顽强地斗争着。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助力深度贫困县的教育,是扶贫扶智的重要内容,也是甘肃扶贫攻坚中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发力点。由于地处偏远,加之贫困山区基层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知识体系陈旧、教学方法保守,缺乏专业美育教师等,美术、音乐课程存在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兴趣的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此,在实施“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陇南师专将“准教师”资源通过网络引入到薄弱学校,把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专递课堂的模式送到乡村学校和教学点上,持续帮助薄弱学校开齐开好相关学科课程、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走进沙川小学的三年级教室,学校墙上十几张生动活泼的画映入眼帘。“喜欢电视里的老师讲课吗?”“老师教得好,喜欢。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拿出画笔画。画完了,给爷爷看,与爸爸妈妈视频看,他们都夸我画得好。第二天拿给同学,看着他们羡慕的目光,可开心啦!”闵文治闪烁着大大亮亮的眼睛,眉飞色舞地说着。

“孩子们非常喜欢线上上课,感到新颖、好奇,充满了期待。开课不到两个月,全班12个孩子,3个人因此喜欢上了画画,七八个孩子画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该校美术兼课老师房维杰说。

在舟曲县教育部门电教中心主任袁薛毅看来,开展“互联网+支教”行动,通过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基础教育层面探索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补齐了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和师资不足短板,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网络视频直播的美术、音乐课堂,使原本单调的课堂活跃了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美术、音乐课程的兴趣,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袁薛毅说,通过网络直播,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真实感,让偏远山区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了现实。

立足“本土化”培养

打造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彰显优势、打造“王牌”、形成特色、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近年来很多高校苦苦思索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面向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适应乡村教育实际需求的全科型卓越教师,陇南师专一直都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陇南师专是全国承担教育部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仅有的一所专科院校。该项目实施5年来,学校立足甘肃农村小学教育实际,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持续推进以课程设置、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改革,已初步构建了以师德养成、综合课程、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和技能考核“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王胜青介绍,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长期坚持综合加特长的师范教育优良传统,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设置的有关要求,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组成的“综合+1专+1特”课程体系。

在面向农村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过程中,陇南师专为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助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学校建立了长期赴贫困农村顶岗支教的教育扶贫实习机制,将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为今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2016年以来,陇南师专已派出5批1200多名师范生分别到新疆以及陇南市9个县区、70多个乡镇的100余所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工作,既有效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又为学生专业成长提供了成长平台,也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潘文生说。

“‘互联网+’师范生支教拓宽了学校服务地方、服务基础教育的渠道,强化了师范生培养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帮助师范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同时,也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我们将切实提高支教质量和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效果,进一步促进学校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方法、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贡献。”余学军说。 (杨 军 高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