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是构建民族共识

2019-11-07 11:06:4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这种直接现实性认同是构成民族共识的基本内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续拓展、理论的持续创新、制度的接续建构、文化的承续建设都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凝聚起最广泛的民族共识。为此,就要不断增强整合共识资源的能力,构建新时代道路共识、理论共识、制度共识、文化共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内在动力。

构建道路共识确保正确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坚持中国道路的战略定力。发挥道路合理性的整合力,有助于将不同地域、领域、阶层的群众凝聚起来,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改革开放实践,也有助于以道路吸引力和影响力为改革开放营造更加和谐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此,建构道路共识要增强传播力,坚持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相结合、主体革新与媒介转换相融合,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诠释好中国实践,深刻揭示道路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强化说服力,从受众视角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成果增进道路认知,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要提高认同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发展中及时回应民意诉求,真正形成人民内在认同。

构建理论共识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挥国家意识形态整合能力的关键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维护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共识资源,最为核心的就是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契合度。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而且要关注人民群众具体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承认差异化利益诉求。不能以绝对平等思维限制接续发展的空间,也不能片面强调效率至上而忽视公平价值的追求。在价值层面,要打造“信仰中国”,不仅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更要增强价值共同体吸引力,以思想理论的亲和力和合理性来凝聚民心,对物化生活进行价值引导,实现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促进。

构建制度共识提供根本制度保障,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的时代适应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在于制度调适性。党具有高度“自我革命”精神,以此领导和推进社会革命,为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注入经久不息的制度动力。新时代推进民族复兴要构建制度共识,这种共识要求以发展和改革思维认同中国制度,而不是固守既有体制机制。为此,一要发挥共商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二要引导共治自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认同,以制度的合理性引导最广大的人民投入改革开放进程。三要激发共建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推动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合力。四要提高共享能力,不仅要强化共享发展制度安排,而且要增强人民群众共享意识和能力。

构建文化共识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中华文化展现时代价值。一要加强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国智慧支撑实现“以文化人”目标,发挥文化资源的吸引整合作用。新时代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事业,要以民族共同体为主体力量。构建民族共同体需要以共同价值认知、精神指向、文化传统为基础,面对“共同的传统”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要发扬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优良品质,拒绝排斥性分歧,构建包容性共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已成必然,文化自信不只是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应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不仅要有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更要有文化自觉和文明自觉,并将其转化为行动自觉。在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过程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探索创造新型文明形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作者:杨彬彬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07日第5版版名:理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