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区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把民生放在首位

2019-11-19 09:43:1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系列⑤

福田区是深圳市中心城区,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福田区委、区政府一直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最大民生,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福田经济社会发展与强区战略的原动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第一要务。

补齐短板

“城中村”学校和部分民办学校是福田教育的最大短板

“均衡”的含义是多方面平衡发展,缩小差距。缩小差距不是削弱优势、迁就弱项,而是提升底部、补齐短板。这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短板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福田区委、区政府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对比较集中的“城中村”学校和部分民办学校是福田教育的最大“短板”。

福田区是深圳的中心城区,但仍然存在一些“城中村”。近几年,“城中村”的入学需求不断攀升,使周边学校出现了规模较大、班额较大的状况,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成为福田教育的“底部”和“短板”。

创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必须托起这一“底部”、补齐这块“短板”。福田区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超过70%的18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组织起来,成立了“城中村品牌学校创建联盟”,通过互联互通方式,整合学校内部、校际间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加速改造“城中村”薄弱学校,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联盟成立之后,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区内名师与“城中村”学校教师“结对”,通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流动示范岗,深入18所“城中村”学校送教、送课,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推进“城中村”学校品牌建设,实施首批38个特色项目再提升工程;区教育局在校园建设、师资配备、教育研究等多方面,从政策上给予学校适当倾斜。通过以上多项举措,“城中村”学校正在蜕变,逐步实现教学环境、质量和品牌再升级。

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的华丽蜕变是薄弱学校由弱变强的另一种模式。该校的前身是竹林小学,曾是福田区最薄弱的学校之一。2016年福田区把新成立的教育科学研究院放在该学校办公,学校也因此更名为“教科院附小”。

依托教科院的人才智库和教研实力,学校确立了以科研为导向、以课程变革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对教材进行重组和优化,形成品性养成、学科素养、七彩节日、多元智能等四大课程,通过课程改革带动了学校文化、理念、队伍、质量整体提升,成为老百姓家门口高水平、高品质的新型优质学校。在此基础上,福田区又将竹园小学和红岭中学竹林初中部两所相对薄弱学校更名为“教科院二附小”和“教科院附中”,通过教科院的教研引领,让更多的薄弱学校实现“华丽转身”。

福田区有14所民办学校,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对教师发放长期从教津贴、奖教奖学津贴和教师节慰问金,为民办学校教职工提供年度免费体检;另一方面组织多批次的民办教师进行培训,从公办学校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民办学校,把名校的优秀校本课程和相应任课教师输送到民办学校,多种举措促进民办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突破瓶颈

制约福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是学位不足问题

在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要牢牢抓住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即影响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瓶颈”,举全区之力解决和突破。核心问题一旦解决,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福田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什么?福田区委、区政府认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福田要走在前列,首先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打破学位不足这一发展瓶颈。

众所周知,深圳是人口严重倒挂的一个城市,是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户籍人口未达50%的城市。据福田区统计局数据,全区2018年末常住人口163.37万,流动人口115.52万。大量非户籍人口的涌入,对学位数量的要求不断增加,远远超出了目前中小学校的原设计规模。

再加上近几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对二孩的全面开放和深圳对港澳籍学生入学政策的调整,福田区小学一年级的学位增量持续攀升,从2012年的3000多个,到2019年的7300多个。初中一年级在2018年首次出现学位需求增量,约1000个,2019年达到了1800多个。

近几年,福田区采取多种措施下大力解决义务教育学位不足的问题,通过增加新建学校、加速现有学校改扩建、增班扩容、小初衔接、实施跨区合作等多种方法,基本解决了辖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入学需求,但学位数量仍是制约福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今年福田区召开全区义务教育学位保障专题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今年新增10块可建设学校用地,交由区教育局立项建设永久学校;另外,在明年暑假之前建成10所高科技预制学校,由各街道办提供建设用地。

高科技预制学校采用创新预制装配式轻型钢结构系统,使用梁柱框架与剪力格构混合受力,全螺栓连接钢节点,建设周期为4至5个月,具有建筑质量高、绿色环保、施工期短、安全性好、施工影响低等优点,能够满足辖区居民对学位的急性需求。

对福田教育发展来说,这两项工程是重大的惠民工程,也是针对教育现状采取的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目前,区委、区政府正在强力推进工程落地。

聚焦质量

改变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导向

“优质”的含义是指高质量,教育的高质量体现在人才培养上,高质量不是指单一的学业质量高的人,而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可否认,一些区县和学校在对“优质”含义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为了改变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福田区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这个平台,积极探索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福田区成立了区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由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担任主任,建立由多部门参与,教育督导、教育行政、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打造“实验基地学校”和“虚拟问题研究所”两大数据应用阵地,培养质量监测骨干队伍;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家到学校现场指导,针对国家质量监测反馈的问题进行二次调研,找出“真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精准整改。

福田区天健小学校长胡爱民两年前从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轮岗到一所基础相对较好的学校担任校长,他把这两所学校的质量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新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高于原来的学校,但学生的艺术素养、对艺术课的喜爱程度等相关指标却远远落后。

基于此,他尝试调整学校的办学策略,从顶层设计、文化建设、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目前,天健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彻底改变了重智育轻美育的状况,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多元发展。他说,只有透过数据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数据才有存在的意义。

“没有数据概念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能运用数据确定有效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长不是好校长。”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这样评价。

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推动了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优质均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民生福祉。福田区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过程中始终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急民生之所急,忧民生之所忧。福田区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首先保障辖区居民子女“有学上”,又通过多项举措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的校园环境、硬件条件和办学质量,让“短板”成为优势,让“瓶颈”变成亮点,让“评价”走向科学,让“质量”不断提升,满足辖区居民“上好学”的愿望,努力成为“学有优教”的民生幸福标杆。

(作者系深圳市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库成员、福田区教育局教育督导室专职督学)

作者:赵青木